军事观察栏目视频美女
  1. 军事
  2. 正文

印度:远看似“经济蓝海”,实则是“外企坟场”。

2014年莫迪上台后,大搞内外政策改革,打着“创业国家”旗号,推出“印度制造”计划,积极吸引外资。
2014年莫迪宣布“印度制造”计划2015年,莫迪政府开始对各阶段产品逐步加征区别性关税,以此驱动外资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迁移到印度本土,进而移植出完整的产业生态。2020年,印度又推出“生产关联激励计划”,面向制药、先进电池、电子产品、汽车等14个产业,加大资金补贴力度,提升印度制造商全球竞争力。印度政府的系列刺激政策,加上庞大人口规模暗藏的广阔消费市场,让全球跨国企业一时间都趋之若鹜。表面看,确实是一片“经济蓝海”。然而实际却是,印度政府根本不尊重市场规则,对外资企业出尔反尔,屡屡玩“先养肥,再宰杀的把戏。2020年6月以来,印度政府先后对小米、vivo、oppo、华为、比亚迪等多家中企开展调查和处罚。受伤的远不止中国企业,美国的亚马逊、苹果、谷歌、ibm,韩国的三星,芬兰的诺基亚等都在印度吃过亏。印度官方数据显示,2014年至2021年,有近2800家外国公司关闭了在印业务,约占印度跨国公司总量的1/6。用网友的话说,就是“印度赚钱印度花,一分别想带回家”。印度街头的中国手机品牌广告吃相难看,令人咋舌。印度的种种阴招损招,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:特点一:借维护安全之名,行打击报复之实。2020年6月,中印边界冲突后,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。莫迪政府立即打着“国家安全”的旗号,封禁了tiktok、微信等200多款中国手机app,导致相关中企损失严重、铩羽而归。特点二:干预经营,简单粗暴。2022年4月,印当局冻结小米印度分公司48亿资产,引爆舆论。随后,印度当局又要求小米、oppo等中国手机厂商,在当地业务中引入印资股权合作伙伴,印度资本需在合资公司中持股51%以上;公司的首席执行官、首席财务官、首席运营官等关键岗位要由印度籍人士担任;中国厂商应将合同制造业务外包给指定的印度合作制造商。特点三:巧立名目,征税罚款。在主要经济体中,印度征收的关税最高,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。税务人员也是出了名的贪婪,乱征税款成了家常便饭。比如,在对美企的调查中,税务部门认定苹果公司内部商品交易属于“国际贸易”,亚马逊客户配送费属于“促销成本”,都需要缴税。频频打压中企,背后有“小算盘”。
虽然印度政府对各国企业都不放过,但对中企的打压尤为频繁和狠毒,背后有多重原因。对外搞政治平衡。通过今年g20峰会等几场国际活动可以看出,印度向美西方倾斜的姿态已经非常明显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印度试图在美西方与俄罗斯之间“走钢丝”,维持微妙的平衡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打压中企就成了莫迪博取美西方好感的一张牌。对内搞民意煽动近年来,印度政府力推印度教民族主义,助长了自大狂妄、偏执极端的国民情绪,同时也推高了反华民意。强力打压中企、塑造对华强硬形象,可以迎合本国民众反华情绪,为莫迪推行争议政策、转移国内矛盾、谋求2024大选连任铺路。对华搞产业替代在抢夺跨国企业“备份”中国供应链方面,印度表现出了比东南亚国家更强的主动性。印度对应用软件、手机制造、数码通讯等领域的中资企业痛下杀手,却对机械、医药类企业网开一面。深层原因是印在数码、电子等领域已逐步形成对华产业替代实力,于是“过了河就拆桥”,但在基建、原料药等方面能力尚不成熟,仍需“摸着中方过河”。印度的这些做法,或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不菲收益,但搞臭了营商环境和国际信誉,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。杀鸡取卵,不讲“武德”,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!
猜你喜欢